鑄魂育人丨把論文寫遍祖國的每一片水域
2021-04-06
心系國家 立足當下
陽春三月,落櫻繽紛。武漢這座充滿活力與熱情的城市盡顯青春的朝氣與奮斗的激情。青春須早成,豈能枉少年。習近平主席號召廣大青年:“不忘初心,牢記新時代青年人的責任與擔當!美好的人生是奮斗出來的!”三月的武漢已經轉暖,但是池塘的水溫仍然很低甚至有些刺骨,師生們8人穿著厚重的防水服和雨靴,將一株株水草栽植滿10畝的池塘,埋頭苦干,由于武漢早晚溫差較大,中午驕陽似火,汗水沁透了學生們的衣衫,但他們并沒有因此停下勞動的雙手。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研究生周天元表示:“我們學校以農業為特色,緊抓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現在學校大力開展“鄉村振興荊楚行”,作為研究生的我們,也應該積極加入這個隊伍行列。”
而做到真正的“走出去”,是離不開扎實的理論基礎研究。依托“雙水雙綠”研究院平臺,水產學院袁勇超副教授團隊從2016年至今一直在深入開展稻蝦綜合種養相關研究。從小龍蝦的精準營養需求到精準投喂策略的研究,再到國內消費者都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為“雙水雙綠”提出的“三不一精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據了解,在實驗室開展科學研究中,當時在整個華中地區,還沒有實驗室能順利完成小龍蝦長周期的養殖實驗,這樣的信息讓此行帶頭人莫愛杰博士感到很沮喪。然而,執拗于他的“蝦目標”和對困難的迎面而上,花了半年時間,在其導師袁勇超副教授的帶領下,硬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通過改進從起捕到運輸再到實驗室管理的一系列操作技術和環節,在實驗室成功長周期的養殖小龍蝦,甚至在實驗室較好的繁殖了下一代。他說他已經不記得這半年時間內往返監利基地和學校實驗室累積幾十次了,也不記得實驗重復了幾十次,只記得在起捕、運輸、實驗室養殖過程中不斷的調整實驗環節的控制參數參數,不斷的重復、調整、重復、調整和再優化,最終達到所期望希望的效果為止。正是懷揣著這樣的科研精神和意志,才博士一年級的他已經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Chemosphere、Aquaculture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多篇相關科研論文。
開拓創新 勇往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