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又要開種了,薯種該如何選?
皓達小編語:馬上又到了內蒙馬鈴薯種植的季節了,小編想在這與馬鈴薯種植朋友們分享一下播種小常識,僅供參考。

馬鈴薯利用塊莖無性繁殖時,種薯在土溫5~8℃的條件下即可萌發生長,最適溫度為15~20℃。適于植株莖葉生長和開花的氣溫為16~22℃。夜間最適于塊莖形成的氣溫為10~13℃(土溫16~18℃),高于20℃時則形成緩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氣溫降至-2℃即遭凍害。
開花和塊莖形成期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時期,如遇干旱,每畝每次灌水15~20噸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穩產的關鍵技術措施。
馬鈴薯雖能適應多種土壤,但以疏松而富含有機質的(pH5.5~6.0)黑土最為理想。密度每畝保苗不能少于4000株。
一、整地施肥
應選擇土壤肥沃,土層深厚,疏松,透氣性好,微酸性的沙壤土,結合翻地畝施入20千克以上的復合肥(氮、磷、鉀的比例為1:0.5:2)。
二、如何選種
1) 應選無病、表皮光滑而嫩薄、薯形正、芽眼明顯而且具有該品種特征的薯塊做種薯,貯藏不當或貯藏時間過長而衰弱的薯塊或發芽細長纖弱的薯塊,生活力弱,易感病,不能作種薯。
2) 一般用大種薯作種的產量比小種薯的高,但用大種薯作種,用種量大,成本高,因而生產上多用中等大小的薯塊作種薯,一般每個種薯以50克左右為宜。利用不切塊的整薯播種,有防病保苗、防旱防澇、避免切口傳播病蟲、省工、出苗整齊、根系發達、生長勢強等優點。
3) 種薯切塊播種可節約用種和提早發芽。一般每個切塊重量不應低于20克,其上應有1~2個芽眼,種薯切塊時,為防止發干腐病、環腐病和青枯病借切刀傳染,切刀應嚴格消毒。
三、種薯播前拌種處理
1) 甲基托布津+克露+滑石粉
2) 安泰生+適樂時+阿米妙收
3) 農用硫酸鏈霉素+烯酰•嘧菌酯+苯醚甲環唑+滑石粉
四、病害防治:
馬鈴薯環腐病

是一種細菌性維管束病害,它引起地上部莖葉萎蔫,地下莖沿維管束發生環狀腐爛,常造成死苗、死株,嚴重影響產量。一般在開花期出現癥狀。先從下部葉片開始,逐漸向上發展到全株。初期葉脈間褪綠,逐漸變黃,葉片邊緣由黃變枯,向上卷曲。常出現部分枝葉萎蔫,這種病菌主要生活在莖和塊莖的輸導組織中,基部橫著切開后,可見周圍一圈輸導組織變為黃色或褐色,或環狀腐爛,用手一擠,就流出白色菌膿,薯肉與皮層分開。
其防治措施如下:
1) 選用抗病品種。選用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質、抗病品種。
2) 整薯播種。為了避免切刀傳染,采用小型種薯整塊播種,可減少病害的發生。
3) 加強管理。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并銷毀,以減少病源。
4)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用50%DT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農用鏈霉素4000倍液加皓達有機水溶肥料800-1200倍液。7~10天防一次,連防2~3次。 交替用藥,效果較好。
干腐病


為害癥狀:
為害塊莖。發病薯外表出現稍凹陷斑塊,黑褐色,切開病薯,腐爛組織呈黑色,黑褐色,淡褐色或黃褐色,病情進一步發展,病薯形成空洞。病斑多發生在塊莖臍部,初期在塊莖病部表面呈暗色的凹痕,逐漸發展使薯皮變成典型的皺縮或形成不規則的同軸褶疊。發病重的塊莖病部邊緣呈淺灰色或粉紅色多泡狀突起,剝去表皮,病組織呈淡褐色至黑色粒狀并有暗紅色斑。髓部有空腔,干燥時白色菌絲充滿空腔,濕度大時,發病部位呈肉紅色糊狀物,無特殊氣味,濕度低時,內部患病組織呈褐色并變干,至干硬而皺縮。
發病規律:
被侵染的種薯腐爛,污染土壤,污染的土壤又會附在收獲的塊莖表面。適宜生長溫度為20~25℃,5℃時生長緩慢。貯藏后前2個月發病較輕,2個月后隨著貯藏時間延續,該病危害逐漸加重。窯藏馬鈴薯較窖藏馬鈴薯發病重,當窖溫較高、濕度較大時,大量貯藏的薯塊發病較重。翻窖、倒窖次數多,易造成新的機械損傷,對該病菌的侵入提供了有利條件,發病重。此病與生長期的降雨量沒有明顯關系。一、越冬。病原菌主要存在于病殘組織、土壤中。二、侵入。主要通過收挖、運輸期間所造成的傷口、擦傷表皮的塊莖侵染,也可通過其他病害所造成傷口侵入,還可通過塊莖皮孔、芽眼等自然傷口侵入。
解決方案:
1) 收獲運貯期間盡量避免薯塊受傷,減少侵染。收獲后適當干燥待愈傷后入窖貯存。
2) 貯藏早期適當提高溫度,搞好通風,促進傷口愈合;以后控制溫度在1~4℃間,減少發病。
3) 種薯切塊后盡快播種;適當晚播,地溫升高利于傷口愈合;用殺菌劑處理芽塊,減少侵染源;用未污染的器具運送、播種種薯。
農藥防治:
1) 60% 唑醚·代森聯1000-2000倍+70% 甲基硫菌靈1000倍+皓達1000倍
2) 75% 肟菌·戊唑醇5000-6000倍+50% 福美雙500-1000倍+皓達1000倍
青枯病


癥狀:植株稍矮縮,葉片淺綠或蒼綠,下部葉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開始早晚恢復,持續4-5天后,全株莖葉全部萎蔫死亡,葉脈變褐,莖出現褐色條紋,橫剖可見維管束變褐,濕度大時,切面有菌液溢出。塊莖染病后,嚴重時臍部呈灰褐色水浸狀,切開薯塊,維管束圈變褐,擠壓時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從維管束處分離,嚴重時外皮龜裂,髓部潰爛如泥。
發生規律:
細菌引起的病害。病菌隨殘組織在土壤中或病薯塊上越冬,病菌通過灌溉水或雨水傳播,從莖基部或根部傷口侵入,是典型維管病害。一般酸性土發病重。土壤含水量高、連陰雨或大雨后轉晴氣溫急劇升高發病重
防治方法:
青枯病是由一種細菌性病菌引起植株整株枯萎而死亡,目前還未發現防治青枯病的有效藥劑,主要還是以農業防治為主。
解決方案:
1、發病初期:皓達1200倍液+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葉面噴施;
2、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微粒粉劑400-500倍液葉面噴施;
3、灌根:皓達800倍液+可殺得2000灌根,隔7天灌一次,連續灌2-3次。
皓達水溶肥料同其他藥劑混用,可提高農藥藥效,延長藥力有效時間;建議一定要二稀釋使用;不建議與強酸、強堿性藥劑混用。
本方案僅供參考,請結合實際情況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