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銹病的發生與防治
棗銹病又稱棗霧,是侵染棗樹葉片的一種流行性真菌病害。常在棗果實膨大期引起大量落葉,棗果皺縮,果肉含糖量大減,棗果多數失去食用價值。重災年份甚至絕收。病株早期落葉后出現二次發芽,又導致翌年減產,成為紅棗生產中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
棗銹病癥狀
棗銹病只發生在葉片上,初在葉背散生淡綠色小點,后逐漸凸起呈暗黃褐色,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形狀不規則,直徑約0.5毫米,多發生在中脈兩側、葉片尖端和基部。以后表破破裂,散出黃色粉狀物,即夏孢子。
在葉片正面與夏孢子堆相對應處發生綠色小點,邊緣不規則。葉面呈現葉狀,且逐漸失去光澤,最后干枯早期脫落。落葉自樹冠下部開始逐漸向上部蔓延。冬孢子堆一般多在落葉以后發生,比夏孢子堆小,直徑0.2~0.5毫米,黑褐色,稍凸起,但不突破表皮。
發病特點
已查明棗銹病菌的越冬方式,以夏孢子在落葉上越冬,成為來年的初侵染源。
① 降雨:每年棗銹病發生的輕重與7~8月份的降雨量多少密切相關,河南內黃棗區7月份的總降雨量達200~300毫米時,發病就早而且重。若少于130毫米時,則發病就晚而輕。
② 間作:凡是低洼的棗林,或是間種玉米等高稈作物及水澆地棗林,銹病就重,落葉、落果嚴重;從發病到落葉需經30天左右,造成全樹落葉則需經2個月左右。
③ 品種:棗樹的不同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以內黃的扁核酸、新鄭的雞心棗,還有圓棗、團棗最不抗病;其次為新鄭灰棗、靈寶大棗、滄州金絲小棗等;新鄭九月青、內黃核桃紋、河北贊皇大棗、安徽小棗等較為抗病,酸棗的不同類型間抗病力也有差異。
防治方法
1、加強栽培管理:栽植不宜過密,適當修剪過密的枝條,以利通風透光,增強樹勢。雨季應及時排除積水,防止果園過于潮濕。冬季清除落葉,集中燒毀以減少病菌來源。
2、噴藥保護:
(1)主要在7月上旬噴布1次200~300倍波爾多液(即硫酸銅1份,生石灰2~3份,水200~300份)或鋅銅波爾多液(即硫酸銅0.5~0.6份,硫酸鋅0.4~0.5份,生石灰2~3份,水200~300份),流行年份可在8月上旬再噴1次,能有效地控制棗銹病的發生和流行。
(2)可用25%粉銹寧1500倍液+1200~1800倍皓達水溶肥、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1200~1800倍皓達水溶肥料、5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200~1800倍皓達水溶肥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600倍液+1200~1800倍皓達水溶肥、75%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1200~1800倍皓達水溶肥。
注意事項。噴藥要求均勻、周到、足量。噴藥時間應掌握在棗銹病即將發生或發病的初期為宜。
3、加強栽培管理。新建棗園,栽植棗樹不宜過密,對稠密生長的枝條要適時進行修剪,以利通風透光,增強樹勢。雨季應注意及時排水,降低棗園濕度。晚秋及時清理落葉,集中燒毀或深埋,以減少越冬菌源。棗樹行間不宜間種高稈作物。
4、根外追施肥料。棗樹根外追肥具有提高光合作用和坐果率的功效,還可防治棗銹病。在棗樹感病期,可噴布0.5%尿素+1200~1800倍皓達水溶肥液或0.3%磷酸二氫鉀溶液+1200~1800倍皓達水溶肥料2~3次。
注:皓達水溶肥料同其他藥劑混用時,建議二次稀釋后使用;不建議與強酸、強堿性藥劑混用。
本文僅供參考,請結合實際情況使用.

